宝山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规划_北大方极规划_新浪博客
宝山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规划坚持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,招商公开、公科正义,脚踏实地、循序渐进,产学研合作、协同创新”的建设与发展原则。以企业为主体,以顾村工业园为依托,进行技术创新,宏观指导,完善政策机制,加大资金投入,实现技术突破,规范市场秩序,制约外部影响,推动市场竞争,发展机器人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,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。
规划中对产业发展背景以及项目建设优势进行细致分析,为机器人产业园建设的可行性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园区产业发展中注重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中产业集群的建设,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,并助推企业发展的外部经济性。在类似产业规划中应该注重产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上*大程度的争取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产业增值效益。
机器人产业园属于高新技术园区,产业发展成熟的关键在于核心研发产业的成熟与创新。虽然上海市拥有大量研发人员,并制定一些列招商引资政策,但是机器人研发核心技术掌握较少,大部分还需依靠海外科技。建议园区建设境外孵化器,更好的将海外人才与技术引入园区并创新发展。
规划中对重大项目未详细说明,同时项目缺乏创新性,缺少必要的规划图纸说明。
项目位于上海宝山区顾村镇,东离宝山区政府12公里,南距上海人民广场19公里,是距离上海市中心城区*近的近郊城镇,又与上海老工业基地吴淞工业区和全国*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宝钢毗邻,是上海房地产建设沪北板块宝山新城三大组团中“*适宜居住地区”的绿色园林组团。项目总用地面积4635亩,建筑用地面积2300亩。
2015年,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售量达到248000台,同比增长15%,2009-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3.5%,是过去6年的2.7倍。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美国和德国的总销量占全球销量的3/4。
2016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达9万台,增长27%,创下单一国家记录新高,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;同时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10亿美元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年,中国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5万台;到2025年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6万台。
瑞士的ABB,日本的FANUC(发那科)、YASKAWA(安川电机),德国的KUKA(库卡)都将其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设在上海,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总共约近80%。目前上海直接从事机器人生产与服务的企业有几十家,近几年成立的较多,遍布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虽然目前上海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企业都是中小企业,但是发展迅速。
67%,这部分人员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,能够为项目输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。
鼓励外商来上海投资,对外商参与重大项目进行鼓励,吸引外资企业的进入,推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作,同时要求对做出贡献的外资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,激励外资企业人员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。
(试行)》文件中说明上海市开始注重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。这些文件的出台,有效的支持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,保证了产业园政策环境的稳定。
宝山区政府城市规划的中心节点上,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,上海的外环线、郊环线、沪太路主干道和三条地铁线使顾村连接上海各主要港口、机场、码头的距离均在几十分钟内到达,同时紧邻市级顾村公园,区域整体环境较佳。交通的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,产业园的辐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。
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产业园,同时在机器人行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,为了达到此目标,产业园以“产业化、多样化、高端化、集成化、区域化”为战略定位,*终将产业园建设成机器人服务体系和机器人产业集群。
产业化:企业集中、资源集聚、专业分工,共同完成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。
多样化: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,产业园吸引不同领域的机器人生产商及研发团队入驻进来,生产多样的机器人。
高端化:通过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,培育良好的企业环境,以高标准要求企业,使企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,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。
集成化:将生产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,既吸收了专业分工的效率提升,又实现了整个生产、销售的完整性。
区域化:通过交通和信息技术使17个区县联系在一起,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、人才流动、优势互补,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共同发展。
“两轴”指的是东西和南北走向的两条景观轴,其中东西走向的是体现工业生态和谐共融的生态景观,南北走向的是为了打造现代化、多样化的综合性商务轴。
一期用地面积1200亩,主要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园、机器人科技大厦、机器人主题科技公园、研发办公区、上海机器人体验馆、国际五星级酒店等基本建筑,为机器人发展提供科研平台。
二期用地面积600亩,主要建筑服务机器人产业园、上海机器人博物馆、上海机器人研究所、办公楼,为优秀企业的入驻提供条件。
三期用地面积500亩,主要建设机器人创新园、国际机器人展示中心、上海机器人学院、服务公寓和山野主题街区等高档服务集群。

产业招商/厂房土地租售:400 0123 021
或微信/手机:13524678515; 13564686846; 13391219793
请说明您的需求、用途、税收、公司、联系人、手机号,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。
长按/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